六十年前,地方病事业开创于抚松县。在我的青春记忆中,流淌着无尽的心血与汗水,坚守着为地方病事业奋斗的信念,那是一生中最珍贵的岁月。
1950年早春,中国医大毕业的10名医生,分配到无地址的东北卫生部地方病研究所,临时安置在部里。王永祯、王洪范和我去医大学习。4月份定址在抚松,其他同学坐三天半胶皮轱辘大车到了抚松。6月份我和医大毕业的8名高级助产士,乘坐刚开通的汽车,翻山越岭次日到了山水环抱的山城。在狭小的县医院病房中,搭起木板成了宿舍。后来调来3名护士和行政人员及医大毕业的2名化验员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机构。
县城只有一个十字街,东西短,南北长也不足三华里。没有文化场所,只有一个文化馆和几家像样的商店。地处长白山下,松花江上游,日照时短,温差大,冬长夏短,这山区气侯对外来人是新的考验。
当时卫生部刘谡同志和医大内科副教授李德裕是头儿。首要任务普查地方病,没有教材又缺乏资料,只能边做边学。该县只有40余年历史,4万多人口,患有3种地方病。大骨节病最重,主要侵犯成长中的青少年,以关节增粗、畸形、疼痛为主,甚者呈鸭步型,患病率达70%多;克山病,中青年妇女易患,以心肌病变为主,潜慢病人占50%,急性发作可危及生命,我曾抢救过病人,记忆犹新的是,患者清醒的挣扎在死亡线上,呼唤求救目光对着你,我们却束手无策,那是撕心裂肺的感觉;唯一病因明确的地方病,会发生后代智力低下的克汀病。这些病专欺负外来人。
8月份妇科副教授应起翔,换走了李教授,又开展了大量的妇幼保健工作。
1850年10月竖起了“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抚松人民卫生院”的牌子,调来中国医大白维东讲师任院长,解除了群龙无首的局面。迫切需要建立实验室,白手起家,自购药材,因陋就简,大木桶代替上水,地漏是下水,隔水铁箱是烘箱,多么刺激呼吸的液体全用口吸,致使患上慢性气管炎。后来有了发电机解决了电源。
卫生部多次派来全国著名专家教授,1956年又邀请了苏联专家,先后开展了地方病研究项目,我们通过实践学习,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并能独立工作。我们经常下乡,基本步行。我的主要工作是从水中探讨大骨节病病因。每年按期按季亲自下乡采水。郭尚勤工友患有大骨节病,随我不分严寒与酷暑,背着十几斤的水样,一跋一拐徒步百余里。有一次中央研究院黄成武老师与我下乡采水,突遇暴雨又无处躲避,穿着湿透的衣裤,顶雨前行,为保证质量工作到深夜。
我配合县里工作,当过临时法医下乡验尸,春节下乡慰问演出。在反细菌战时,步入原始森林,渡过落差3米瀑布上,只能通过单人的独木桥,次晚才走完180里,抵达朝鲜临界的漫江村。
我们下乡工作吃住在群众中。山沟里的农民多为山东逃荒来此,缺衣少食,有人住在马架房中,饮井、河水,亦有饮雨雪水者,晚上由松树明子照明,生活非常困难。我父亲是山东逃荒来东北,我也算半个山东人,我对他们有一种乡亲的同情感。他们不仅自己受疾病的折磨,且威胁他们的第二代。但是就在这艰苦的环境中,杨靖宇将军带领人民抗日,也就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保贵的生命。我们是党培养起来的新一代青年,祖国需要就是我们的自愿,在这里坚持防治地方病是我们的责任。
我们曾懵懂度过十四年的亡国奴生活。解放后,迸发出热爱祖国的纯情。入医大参军,首先通过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革命理想教育,更加坚定为祖国奉献的决心。党决定成立团支部,只有三个团员,顺其自然我当了支部书记。我们愿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一切听从党安排,团结群众、开展活动,组织不断扩大,起到了党的助手和青年先锋作用。
那时听不到收音机,看不到报纸。苏联小说成了最爱。保尔精神鼓舞我们坚定信念。我们有丰富的业余生活,如打球、歌唱、跳舞,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活动,充实了文化生活,起到振奋精神的力量。我们常在大自然中郊游,松花江畔漫步,晚上在油灯下学习,烛光中谈心,遥望群星闪烁的夜空,憧憬未来美好的明天。
1953年大区合并,我们由卫生部转给辽东省。朝夕相处共同战斗的唐良、姜书政、李忠武、钱兆丰调至省城。1954年抚松县划到吉林省。善于钻研的侯雅清调至吉林。高产班只剩下两个团支委李韵清和郎杰,留在他们创建的县妇幼保健站。只有王永祯、王洪范和我及二名化验员张鹏飞、王杰,继续留在地方病工作。
1956年10月省决定搬迁至吉林市成立省所,此时王永祯自愿留在抚松继续研究改水工作。我调至北京爱人身边,王洪范、张鹏飞随白所长去了吉林。但我不愿中途而废,因此1957年和爱人自愿到吉林。1998年王永祯调回省所,除王永祯任省政协委员之外,我们都是普通的共产党员,用毕生精力为地方病事业工作到离休。
忆起抚松六年半的青春岁月,有人到抚松后迅速回到城市;有人为了事业放弃了爱情;有人找到了事业上理想的爱人。凡是在这里冒着患上地方病危险,甚至有人已患病也不退缩。不管在这时间长短,不争名利,默默无闻献出青春,忠贞地方病事业的精神,都值得尊重。现在有人已离开人世,王杰在抚松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这些人都值得我们深切的缅怀。
六十年过去了,祖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三种地方病均已基本控制,抚松也焕然一新。最欣慰的是实现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梦想。抚松也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区。
地方病事业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,由各级政府、各地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奋斗而谱写的历史篇章。感谢祖国的精心培养,感谢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,感谢患区人民的热忱支援,我们的生命价值才得以提升。
逝去的青春岁月中,改变布尔乔亚的情调,纠正乌托邦的幻想。逆境是坚强的基石,信念是坚持的动力。植根于心灵的善良,坚守真挚的诺言。脚踏实地的追求,坚忍不拔的探索。不求名利的刻印,只求内心永恒的安祥。
(作者系吉林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离休干部 尚柯)
上一主题: 女兵的回忆 |
下一主题: 阅读与人生 |
门户网站
微信公众号
夕阳家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