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精彩图文

孔子的德治之学

来源:中共吉林省委老干部局     时间:2018-11-15     【字体:

省政协原副主席    赵家治

 

    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
    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

    孔子有关“德”的论述和“德治”的思想,对中国古代伦理和政治思想的发展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学习借鉴孔子的“德治”之学,把“法治”与“德治”结合起来,对于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,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。

    “德”是孔子阐发的儒家伦理范畴,专指道德、品德。孔子讲的“德”内容宽泛,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孝、悌、忠、恕、让、中庸等,他倡导人们崇德、修德,以德报德,提高民德。孔子十分重视德,在《论语·里仁》篇提出“里仁为美”“君子怀德”“君子喻于义”,认为理想人格要有良好的道德环境,时时处处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。他在《论语·述而》中说: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”他对品德不培养,学问不讲习,听到义在那里,却不能亲身赴之,有缺点不改四种现象表现忧虑。孔子还说:“非礼勿视、非礼勿听、非礼勿信、非礼勿动。”他告诉颜渊实践仁德,全凭自己,不合礼的事不看、不听、不说、不做,以“四不”作为行动纲领。

    孔子认为人最宝贵的是道德,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主要是看他的品德如何。《孔子·宪问》子曰:“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。仁者必有勇,用者不必有仁。”孔子认为人们思想言论必须符合道德法则,指出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,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,仁人一定勇敢,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。

    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,就是以德治国。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,是“德性”之学。德性一方面是律己、君子自立学,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学说,另一方面又是“治国”之学,以德性为基础治理国家,实现理想政治。德性是基础,德治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,德性是根本,德治是结果,德性是内部根据,德治是外部作用。孔子强调“修己以安百姓”,要求治理者首先要有德。《论语·泰伯》孔子说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,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。巍巍乎其有成功也,焕乎其有文章!”这里“巍巍”形容尧人格像天一样高大,“荡荡”形容尧的恩惠像天一样广大无边。又说:“巍巍乎,舜、禹之有天下也,而不与焉。”说舜和禹真是崇高,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却为百姓操劳,一点不为自己。这两段话是孔子“托古”而言政,通过歌颂尧、舜、禹治理国家的业绩,表述他以德治国的理念,表达他对理想、政治的渴望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孔子曰:“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矣?”他赞扬舜从容安静,顺从民意,而使天下太平的“无为而治”。舜只考虑老百姓利益,不为自己权力和利益打算,实际上是无所为而为。《论语·泰伯》孔子曰:“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”他称赞周文王的道德是最高的了。文王时周只是殷的一个附属国,但文王靠德治而不用武力征讨,使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民归顺了周,统一后的周朝按周公德治而兴盛。

    孔子的“德治”思想在经济上重视民生,主张“富民”,薄敛厚施于民,他的富民政策是“富民”和“教民”;“足食、足兵、民信之矣”是为政者要务,强调了民信是立国之本,“百姓足”才能藏富于民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”这里“贫”和“均”是从财富着眼,“寡”和“安”是从人民着眼。孔子十分强调言而无骄,言而好礼。

    孔子的“德治”思想在社会政治上主张亲民爱民,主张德化,反对刑罚。《论语·为政》孔子说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这是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,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,人民只是表面免于罪过,却没有廉耻之心。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,用礼教来整顿他们,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,而且人心归服。孔子告诫季康子,你对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,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会严肃认真。你提拔好人,教育能力弱的人,他们也就会勤勉了。孔子认为,使用刑罚只能治表,不能治本,更不是唯一方法。治理国家的方法,应以“德”引导人,以“礼”规范人,使人民有荣辱感、责任感,人民自愿自觉而为,就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、良好的社会风尚。孔子倡导的重德教而轻刑罚,重榜样而轻政令,重文教而轻武力,成为儒家重要思想。

    孔子的“德性”与“德治”说,只是提出一些社会政治的理想原则,由于古代历史局限性,他不可能提出一套具体的社会政治理论和系统的有关德治建构学说。但应看到孔子的“德治”学说,今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,一方面尊重人、尊重人的价值是德治学说的精髓,使法治建设尊重民主自由更具人文精神。另一方面德性学说中的人文因素,能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,不仅提高公民素质,还要提高执法者素质,从而保证公民自觉守法,执法机关公正执法。只有把提高道德意识同提高法律意识,把加强“德治”与加强“法治”结合起来,二者相辅相成,综合治理,才能为平安建设,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思想道德基础,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。


上一主题: 京剧表演《绣红旗》
下一主题: 寻找生活美学的真谛 ——关于马犇小说集《西城菊叟》